【摘 要】在魯迅先生小說的自然景物描寫中,夜色的描寫尤為突出,這夜色已經成了先生小說中的情緒底色,寂靜的死夜體現著先生偉大的孤獨。他一邊大聲吶喊,一邊又排遣不掉心中那種上下求索而又不得的孤獨與彷徨。先生的憂郁和孤獨堪稱是一種偉大的憂郁和孤獨,這又恰恰是他憂國憂民的情感體現。
【關鍵詞】現代文學 魯迅 小說 夜色描寫
暮,沉寂,經歷著如死一般的悶。夜,孤獨,深思著無人應和的心。張開雙臂,仰首與您面對——越渴望,越難與您貼近。那么遠,相隔一個世紀。多少次,想詮釋您,試著……試著與您的心靠近……靠近……(2011年7月2日寫于魯迅誕辰130周年前夕)
一代文學大師魯迅先生以他那博大雄渾的文化氣度及其所開創的一代文學精神,在創作思想、精神氣質、文化理念以及語言的審美表現形式上,都給中國當代作家以無窮的滋養和靈魂的啟迪。先生最可貴的地方并不完全在于他為我們留下了多少完美的作品,而在于他自始至終對美好與光明的熱烈向往,在于他對黑暗勢力的永不妥協的斗爭精神和無私忘我的戰斗激情。
“除了夜游的東西,什么都睡著”(《藥》第一章)?!爸挥心前狄篂橄胱兂擅魈?,卻仍在這寂靜里奔波;另有幾條狗,也躲在暗地里嗚嗚地叫”(《明天》)?!拔宜坪醣恢車艛D,奔到院子中間,有昏黑在我的周圍;正屋的紙窗上映出明亮的燈光……最黑最黑的深夜,利刃的一擊,毫無聲響的腳步……”(《傷逝》)?!斑@一夜沒有月,未莊在黑暗里很寂靜,寂靜到像羲皇時候一般太平”(《阿Q正傳》第八章)。這一系列寂靜的死夜的再現莫不表現出先生的憂慮和孤獨。他剖析得越深刻,他發現得就越深,他的憂郁也就越重;他剖析得越全面,眾人越無法企及,他也就越孤獨。但這憂郁、這孤獨,也絕對不是平常意義上的憂郁和孤獨。因為他的這種憂郁不是私人的,它來自對于社會病根的剖析和發現,他的這種憂郁是對于社會的憂郁;他的孤獨,也不是被朋友拒絕的那種常人的孤獨,它來自對于社會現狀及社會歷史痼疾的超越眾人的體驗與感受,正是這種超越眾人的體驗和孤獨,使他不甘同流于社會,因而處于了傲然孤立的境界。毫無疑問,先生的憂郁和孤獨堪稱是一種偉大的憂郁和孤獨。
《孤獨者》是先生最好的小說。魏連殳“素性這么冷”,“兩眼在黑氣里發光”,走路是“一個人悄悄地陰影似的進來了”,在母親靈前的那一幕,堪稱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所能發出的最強音,“他流下淚來,接著就是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著憤怒和悲哀……”那凄烈的叫聲常常把智者從夢中驚醒,讓人心靈震撼!
這里充滿著魯迅先生凜冽的氣質、批判的精神,也流露著一種無奈的悲涼。這些恰恰與魯迅先生的精神氣質相通。魯迅先生是一位敢于直面現實的冷峻率真的人,他生存于其中的那個時間與空間彌漫著無際涯的黑暗。許多人都感到了這種黑暗,但是先生對黑暗的感受要比別的人來得更加強烈和深刻。他自小遭家庭變故,在從小康到困頓的衰落中飽嘗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敏感而倔強的心靈從此蒙上終生難以除卻的悲涼與孤寂的陰影。他一生求索奮斗,卻常常受到各方面的明槍暗箭的打擊,險惡的環境使他運交華蓋,四處碰壁。他痛感當時的中國社會是一個沒有窗子的鐵屋子,暗無天日;像一個黑色的大染缸,無論什么東西放進去都會變黑?!帮L雨如磐暗故園”,“故里寒云惡,炎天凜夜長”,“如磐夜氣壓重樓”,“萬家墨面沒蒿萊 ”,這又是怎樣的凝重和悲苦!令人窒息的黑暗,有的人習慣了,麻木了,甚或融入其中且欣欣然,可這令人窒息的黑暗卻促使著魯迅先生對黑暗社會本質去深切思考,激發著他決不屈服、決不寬容的徹底反抗精神。他說:“我常常覺得惟有‘黑暗與虛無’乃是實有,偏要向這些絕望作戰,所以有許多偏激的聲音?!庇谑?,他拿起如椽的筆與那黑暗抗爭。他從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選取創作題材,表現上流社會的墮落和下層社會的不幸。他一邊大聲吶喊,一邊又排遣不掉心中那種上下求索而又不得的孤獨與彷徨。
先生的文字太沉重了,可是只有這些沉重的文字才提示我們文學的作用——不是用來玩文字游戲,以為把自己的一點點小小的心緒寫出來就是文學,而應該是去拯救民族,提高人們的素質。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他是一座活火山,在冰冷的地殼下奔涌著火熱的巖漿。
透過這一系列夜色描寫,可見魯迅先生小說的情緒是非常深沉的,他筆下的夜,既是失去光明的世間,又是頑強搏擊的重錘,它敲擊著“鐵屋子”的鐵頂,試圖喚起那些沉睡其中的人們。盡管真正的光明在他的筆下沒有出現,但我們從這灰暗、郁悶、焦躁的夜的心靈感應中,感觸到他頑強無畏精神的軌跡,可以這樣說,他的夜色描寫構成了他“吶喊”的一束特殊耀眼的“白光”,制造著強烈的視覺效果和精神的沖擊力,如同在困境中不甘滅亡的猛獸高聲吶喊一樣,將生活于充滿矛盾、混亂的社會,遭受著戰爭陰影威脅的人民的苦難、絕望、彷徨與抗爭赤裸裸地展示在人們眼前。這里,沒有絢麗色彩的粉飾,沒有嬌柔造作的姿態,有的只是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毫不留情的揭露,是憤怒之情的淋漓宣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甭L夜之中,魯迅先生以他特有的深邃的眼光,透過久驅不散的黑霧,關注著那些沉重的靈魂,奏出了他憂國憂民的時代強音。
【參考文獻】
1、顧曉梅.魯迅小說藝術形象的造型特色及其成因 .濟南.山東師大學報1999
2、張佐邦.魯迅的個性氣質對其小說創作的深層影響.昆明.云南大學思想戰線期刊.1998
3、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P107-108.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4、張學昕.小議魯迅文學精神.人民日報.1999年04月23日第11版
作者簡介:華玲,女,漢語言本科,文學學士,中專語文教師。聯系方式:河南省焦作市職業教育中心建筑經濟學校(老一中校園內),郵編454152,電話13137178726,郵箱7625764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