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禮儀的起源、發展、特征和原則
[摘要]禮儀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域特征,是人們交往和溝通過程中所必須遵守的規范。學習禮儀知識,研究禮儀現象和禮儀文化,對于提高個人修養,凈化社會風氣,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禮儀 起源與發展 特征遵守原則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為了相互尊重,在言談、儀表、儀態、儀容、儀式等方面共同認可、約定俗成的規范、準則,體現著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尊重和認知水平,是一個人修養、學識和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禮儀早已浸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占居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禮儀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它反映著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具體到個人,社會生活中的禮儀無處不在,俯拾即是,人際間的交往和溝通,團體之間、企業之間的各項活動,無時不刻離開禮儀,可以說,禮儀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一、禮儀的起源和發展
一般認為,禮儀起源于原始人類對天地和祖先的信仰,他們祭祀天地神明、祈禱祖先顯靈,保佑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拜求生存敷衍,生生不休。到了奴隸社會,禮儀便正式有了文字記載,并打上了階級的烙印。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奴隸主制定了一系列維護奴隸社會政治需要的各種禮制,如《周禮》《儀禮》和《禮記》等,反映了當時的禮儀制度。到了封建社會,禮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進入了一個變革、發展的時期,逐漸將人們的行為規范納入了封建道德范疇,形成了以儒家學派為代表的封建禮教。
中國古代禮儀多以為統治階級服務為宗旨,強調尊君敬上,將人劃分為不同尊卑等級,實行少數人統治多數人,強調男權思想,歧視婦女,壓制民主,扼殺個性,實行赤裸裸的強權統治。到了現代,禮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成了人們社會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F在禮儀以現實生活、平等民主思想和科學精神為基礎,以簡單、實用、新穎、靈活等形式為時代特征,是時代特征與社會特征的完美結合和有機組成。
二、現代禮儀的特征
(一)禮儀具有時代性
禮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變化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禮儀。隨著人們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際交往的日益頻繁,經濟活動的大量出現,禮儀已浸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體現出強烈的時代特征。
(二)禮儀具有國際性
禮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具有共同遵守的特性,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它可以超越國家和地區的界限,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共同擁有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雖然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會制度的人們所形成的具體禮儀可能會有一定的差異,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言行文明禮貌等這些基本的原則和禮節,早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普遍接受并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
(三)禮儀具有民族性
禮儀作為某一特殊群體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在具有諸多共性的同時,也有與生俱來的一些較為明顯的民族差異。如東方人和西方見面都有握手的習慣,但東方人見面時還習慣于拱手、鞠躬等,而西方人則還喜歡擁抱、接吻等。東方民族表現比較含蓄、深沉,而西方民族則表現為率直、開放。東方民族重視親情和血脈,承認現實,滿足現狀,強調共性,禮尚往來;而西方民族則生活以簡單實用為準則,崇尚個性自由,惜時如金,提倡人人平等,積極參與競爭,漠視家庭血緣關系等。
(四)禮儀具有繼承性
禮儀的出現、形成、發展和完善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它是經過不同時代一步步剔除糟粕、去粗取精,經過歷代演變發展而來的。某種禮儀一旦形成,就成了人們普遍遵守的行動規范,通常會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一代一代人傳承下來。比如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禮尚往來等一些反映民族傳統美德的禮儀,都會一代一代傳承,并發揚光大,成為民族的行為規范和準則。
三、現在禮儀的遵循原則
作為人類社會交往的規范和行為準則,現代禮儀是由人們長期繼承、發展、完善起來的,并為人們所認可,所遵守。在現代禮儀中,人們普遍應當遵守下列幾項原則:
(一)尊重原則
在各種場合和各種類型的交往過程和活動中,人們必須以相互尊重為前提,尊重對方的人格,不有意傷害和侮辱對方,不損害對方的利益。同時,又要保持一定的尊嚴和自尊,以恰當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利益和人格,不卑不亢。特別是在涉外交往中,由于民族禮儀存在一定的差異,此時更應該知己知彼,既要尊重對方的人格和利益,又要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格,彼此相互尊重,才能保持愉快、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遵守原則
禮儀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規范和準則,是為了維護社會生活、保持穩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原則,反映了人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社會上的每個成員都有責任、有義務去維護它,去嚴格執行和遵守它。如果違背了禮儀規范,就將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這些原則具體表現為:1.遵守公共道德:人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過程中,必須遵守一定的禮節、禮貌,它反映了一個社會公民的道德修養程度和水準。2.真誠友善:在人際交往中,彼此應該坦誠相待,與人為善,這是贏得對方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也是彼此能夠繼續和長期交往的必要條件,切忌心懷叵測,爾虞我詐。3.遵時守信:遵守時間與講求信用,這是人際關系得以續存,良好社會關系得以建立和維護的基本前提。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應按照約定時間或遵守規定行事,不能隨意違時失約。對于答應的事情,應嚴格守約,不能言而無信,失去對方的信任。4.謙虛隨和:在人際交往中,時刻要保持一顆謙虛的心,不擺架子,不盛氣凌人,不自以為是,多聽聽對方的意見,這樣就更容易被對方所接受。
(三)自律原則
在交往時,當你期望對方怎么尊重和對待你時,自己應該首先這樣尊重和對待對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時時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禮儀規范,并寬容地對待對方。俗話說“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就是這個道理。
(四)適度原則
在人際交往和溝通時,現代禮儀強調恰當地把握這個“度”,即“適度性”。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對象,都應把握好與特定環境相適應的人們彼此間的感情尺度,既要熱情大方,又不能輕浮諂諛;既要彬彬有理,又不能低三下四,始終做到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隨著人際交往、國際交往的頻繁和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禮儀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禮儀不僅是人們交往的規范,更是文明的象征。
【參考書目】
[1]陳剛平,周曉梅.旅游社交禮儀[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劉永艷,宋薇.禮儀學[M].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年.
[3]楊玉民等.禮儀常識[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4年.
宋霞(1973-),女,河南焦作人,焦作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禮儀教學,旅游教學。